本草寻根探千年 童心问道启新章
——承德日报社全媒体小记者走进承德医学院探秘中药世界侧记
承德日报客户端记者 宁国华 黄山 通讯员 马帅
近日,承德日报社全媒体小记者团50余名小记者,走进承德医学院中药研究所,开启了一场以“传承本草文化探索科技奥秘”为主题的研学之旅。此次活动,通过药植园辨识、手工制作、标本观察等环节,让小记者们沉浸式感受了中药文化的千年魅力与现代科技的创新活力。
晨光启程:药植园里的“百草课堂”
8时30分,小记者们身着红马甲,手持采访本,跟随中药研究所药植园讲解员走进药植园。讲解员手持一株蒲公英,以“身边的中药”为引,拉开了活动序幕。讲解员告诉小记者们说:“蒲公英不仅能食用,还是清热解毒的药材。”小记者们瞪大了双眼,才知道原来蒲公英还有药用价值。
一名小记者在一株开着紫色小花的植物前,对照中药图鉴兴奋地喊道:“这是紫苏,《本草纲目》里说它能解鱼蟹毒。”
另外一名小记者捏着一片深褐色根茎,皱眉道:“这个闻起来苦苦的,是不是黄连?”讲解员告诉小记者:“黄连性寒,能清火解毒,但脾胃虚寒的人不能吃。”得到肯定答复后,小记者在自己的采访本上认真记下讲解员传授的中医知识,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医药的博大精深。
文化长廊:穿越千年的本草时光
离开药植园,在科研楼1楼大厅的研究所历史展区,讲解员介绍了承德医学院中药研究所的发展历史。
随后的文化长廊参观更像一场时空穿梭。这里以图文与实物结合的方式,展现了从《神农本草经》到现代中药研发的历程。在讲解员的介绍下,文化长廊仿佛化作流动的历史长卷,将深厚的中医学文化底蕴,流淌进少年的心里。
活动期间,小记者们还品尝了药茶。在会议室里,讲解员早已为小记者们泡好了黄芩茶,屋子里满是茶香。小记者们捧着茶杯,听老师讲述“热河黄芩”的故事。“原来,我们家乡的山里藏着这么多‘宝贝’。”一名小记者在采访本上认真写道。
在“用毛笔写出你心目中的中医”互动环节中,小记者们用毛笔在宣纸上临摹写下“杏林春暖”四个字,感受中医“悬壶济世”的精神内涵。
手工时光:饼干与药丸里的科学密码
10时30分,实验室里飘来阵阵麦香——小记者们体验了“中药手工饼干”制作。
研究所营养师将酸枣仁粉、黄芪粉倒入面盆,边揉边讲解:“酸枣仁能养心安神,改善睡眠,把它们做成零食,既好吃又养生。”小记者们小心翼翼称量原料,面粉在盆中散发出淡淡的果香。当烤箱飘出黄油与酸枣仁混合的香气,舌尖上的中药文化正随着酥脆的口感传递给更多的人。
下午场的活动,以“制作山楂丸”为主。戴好一次性手套的小记者们围在操作台旁,等待老师们将炼蜜制作放凉,他们负责将山楂粉与炼蜜混合、滚圆。小记者们指尖沾满带着山楂清香的红色药泥,阳光透过活动室的玻璃窗,洒在孩子们专注的脸上。一颗颗裹着光泽的药丸,如红玛瑙般在孩子们的掌心诞生。
标本探秘:微观世界里的中药之美
15时40分,标本室里的时光仿佛被凝固,陈列架上的药材标本构成了完整的药用植物图谱。讲解员指引着小记者们去辨别药材之间的不同,通过触摸、闻气味等方法,拉近了小记者与药材之间的距离。讲解员表示:“通过色谱分析,我们能精准提取药材中的活性物质,这比古代‘水煎火炼’更科学。”
前往最后的活动地点时,夕阳为道路贴上了金边,药植园的草木在夕阳下随风摇摆。小记者们化身植物鉴赏家,将心仪的叶子制作标本,更直观地感受了中药草本的独特魅力。
归途寄语:种下一颗文化的种子
17时15分,活动结束。小记者们将亲手制作的山楂丸、中药饼干和观察笔记一同带回了家。这场活动如同一粒播撒的种子,在温暖关怀的滋养下,让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土壤愈发丰沃。中药的芬芳浸润着少年的感官,更在孩子们的心间播撒下了传承的希望。
“今天的活动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文化基因的激活。希望孩子们记住,每一株草药都是大自然的馈赠,每一次创新都是对传统的致敬。”活动中,承德日报社全媒体小记者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夕阳下,50余名小记者挥别中药研究所,他们的背包里装着药丸与饼干,更承载着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传承的使命。当这些小记者长大后,或许会记得这个夏日的药香,记得亲手制作的中药美味,记得夹在课本里的那片标本,而这,正是中医药文化生生不息的“密码”。